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后勤保障处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6-02

 

第一条 为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保证进入有限空间人员的安全与健康,预防和防范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等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和相关文件,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有限空间分为以下三类:

1、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2、地下空间:如地(酒)窖、涵洞、地坑、污水池(井)、电力井、热力井、燃气井、通信井、沼气池、化粪池、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废井、下水道等。

3、地上空间:如酒糟池、发酵池、腌渍池、粮仓、料仓、垃圾站、温室、冷库等。

凡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的,相关科室(中心)必须实行作业审批,填写附件1《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未经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相关科室(中心)应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与作业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对作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同时对辖区内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建立台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有限空间作业应当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单位操作,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作业中还应根据作业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实施持续检测或动态检测。在未准确测定氧气含量、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前,或经检测上述物质浓度不达标或超标而未采取有效的防控手段时,严禁进入该场所。

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

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时,应当记录检测的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浓度等信息。检测记录经检测人员签字后存档。检测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中毒窒息等事故发生。

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作业单位应当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禁止采用纯氧通风换气。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清点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

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作业单位应当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检测或者连续监测。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有限空间作业场所的照明灯具电压应当符合《特低电压限值》(GB/T3805)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作业场所存在可燃性气体、粉尘的,其电气设施设备及照明灯具的防爆安全要求应当符合《爆炸性环境第一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3836.1)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作业单位有限空间作业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持有限空间出入口畅通;

(二)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

(三)作业前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

(四)作业人员与外部有可靠的通讯联络;

(五)监护人员要进行全程监护,不得离开作业现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参与作业,随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

(六)存在交叉作业时,采取避免互相伤害的措施。

第十 有限空间作业结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当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撤离作业人员。

第十 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应当掌握相关应急预案内容,并配备相关的呼吸器、防毒面罩、通讯设备、安全绳索等应急装备和器材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十三 有限空间作业中发生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警,禁止盲目施救。应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应当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

十四 作业单位应当根据有限空间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监督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与使用。

十五 有限空间作业实施前,作业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应对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和作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作业空间的结构和相关介质、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处理、救护方法等。

十六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认真执行有限空间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明确作业步骤、安全要求和应急措施等。

十七 本制度由后勤保障处负责解释。

十八 本制度自2023年420日起执行。


 

天津财经大学后勤保障处版权所有